从 1 到 100,中国创新如何在全球科技赛道弯道超车?
从跟跑到领跑,中国创新凭什么弯道超车?
最近,科技圈可热闹了,一个来自中国的国产大模型 DeepSeek,成功引起了全球的关注。就像一颗突然冒出来的新星,在 1 月 27 日,DeepSeek 应用直接冲上了苹果中国区和美国区应用商店免费 APP 下载排行榜的榜首 。这可太让人惊讶了,它就像是一个半路杀出的 “程咬金”,打破了大家对大模型领域的固有认知。
你知道吗,DeepSeek 之所以能掀起这么大的风浪,是因为它做到了很多人都没想到的事。在数学、代码、自然语言推理这些关键领域,它的性能竟然能和 OpenAI o1 模型相媲美,可成本却低得超乎想象。它的预训练费用仅仅只有 557.6 万美元,在 2048 块英伟达 H800 GPU(专门为中国市场定制的低配版 GPU)集群上运行 55 天就完成了训练。这和 OpenAI GPT - 4o 模型比起来,训练成本连人家的十分之一都不到。这就好比别人花大价钱买了个豪华套餐,DeepSeek 却用超低的价格吃到了差不多的美味,性价比高到离谱。
DeepSeek 的横空出世,在业界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。大家都在想,原来还能这样玩?它对 GPU 芯片的高效利用,让不少人开始怀疑,之前是不是真的过度依赖算力了。英伟达的股价因此像坐了滑梯一样,直线暴跌,市值一下子蒸发了 5900 亿美元,连带着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也大幅下跌。而另一边,百度等中国科技股以及国内 AI 大模型概念股却一路飘红,表现得相当强劲,就像是在寒冷的冬天里燃起了一把热火。
DeepSeek 的成功,看似是偶然,其实背后藏着必然。它诞生于一家量化私募公司 —— 幻方量化。可能很多人对量化私募不太了解,简单来说,就是用计算机、算法和人工智能在资本市场搞投资。幻方量化因为研究金融市场的需求,开始慢慢积攒 GPU 和人才。从最开始只有 1 张卡,到 2015 年有 100 张卡,2019 年增加到 1000 张卡,2021 年更是有先见之明地储备了 1 万枚 GPU,成为除大厂之外唯一一家拥有万张 A100 芯片的公司。这就像一个人在默默积攒能量,等到时机成熟,就爆发出惊人的力量。有了人才和 GPU 这些 “弹药”,幻方量化在人工智能的浪潮里摇身一变,成了 “深度求索” 公司,业务也和量化、金融暂时告别,开启了新的篇章。
从某种角度看,幻方量化的发展路径和英伟达有点像。英伟达一开始做游戏芯片的时候,估计黄仁勋自己都想不到,这些芯片以后会在这么多重要领域发挥作用。所以说,DeepSeek 的出现不是那种从无到有的惊天大创造,更像是把已有的东西不断打磨、升级,从 1 做到 100 的创新。
中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,超大的市场规模、完整的产业链、庞大的工程师群体,还有快速把产品规模化生产和推向市场的能力。就像一个装备齐全的超级战队,在从 1 到 100 的创新赛道上,有着天然的优势。只要市场环境好,人才优秀又勤奋,大家不断尝试、不怕犯错,新技术就会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。DeepSeek 的成功不是个例,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。
这几天,百度文库也传来好消息,它以 4000 万付费用户的成绩,在 “全球 AI 产品 2024 付费用户规模” 榜单上,排名国内第一、全球第二,仅次于微软 Copilot 。这就好比在一场激烈的赛跑中,百度文库一路过关斩将,跑到了世界前列,成为中国 AI 应用商业化成功的典范。
在自动驾驶领域,萝卜快跑也是中国的骄傲。它先后入选福布斯《全球自动驾驶十大里程碑》及麻省理工科技评论《2025 十大突破性技术预测》,成功登上世界舞台,和谷歌 Waymo、特斯拉掰手腕。而且,萝卜快跑不仅有面子,还有里子。今年 5 月,它发布了全球第一个自动驾驶大模型。中国的路况和交通比美国复杂多了,就像在迷宫里开车,而萝卜快跑在大模型的加持下,已经累计实现了 1.3 亿公里零重大事故的记录,处理复杂交通场景的能力一点都不比谷歌的 Waymo 差。更厉害的是,萝卜第六代车的成本只有谷歌 Waymo 车的 1/7,比特斯拉宣布 2026 年量产的 cybercab 还要低。这就像是用买自行车的钱,买到了一辆性能媲美豪车的汽车,性价比简直无敌。
从 AI 大模型到商业化 AI 应用,再到 AI 具身智能最快落地产品自动驾驶,DeepSeek、百度文库、萝卜快跑就像三个先锋,向世界证明了中国 AI 能力一点都不输给美国,在从 1 到 100 的创新过程中,展现出了强大的工程实力。
这种从跟跑到领跑的现象,可不只是在人工智能领域有。在新能源车领域,同样如此。新能源车不是中国发明的,特斯拉才是这个领域的先驱,锂电池也不是中国的首创。锂电池的发明是一个漫长的过程,上世纪 70 年代至 90 年代,两位美国科学家和一位日本科学家做出了关键贡献,他们还因此获得了 2019 年的诺贝尔化学奖。但如今,中国凭借庞大、完善的产业链,还有一群优秀、勤奋的工程师和企业家,在锂电池技术上不断优化、创新,成功占据了全球领先地位。宁德时代、比亚迪等中国企业在电池能量密度、安全性和成本控制方面不断突破,推动了全球电池技术的进步。中国的新能源车也在全球市场上大杀四方,不断攻城略地。
近年来,欧盟在绿色技术领域的政策越来越偏向保护主义,可他们自己的新能源技术却不咋地,就像一个没什么本事却又爱摆架子的人。据英国《金融时报》报道,欧盟计划要求中国企业在享受补贴时必须转让技术,这一新规首先针对电池领域,未来可能还会扩展到其他绿色产业。这时候,中国已经不再是过去那个只能接受技术扩散的追随者,而是变成了向外转移技术的强者,风水轮流转,让人忍不住感叹。
在这强大的 1 - 100 创新能力背后,是中国巨大的市场规模优势。DeepSeek 不是凭空出现的,它是幻方量化在市场应用中积累创新力量的成果。这说明,技术的应用和产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,是中国当下创新的重要源泉。李彦宏曾经说过:“重大的技术突破、颠覆式的创新,往往是规模化应用的结果,而不是原因。” 就像 DeepSeek、百度文库、无人车这些例子,只有不断把技术应用起来,让它在市场中跑起来,中国的创新才能从市场中获取源源不断的力量,保持从 1 到 100 的巨大优势。而且,当这种能力积累到一定程度,说不定就能从应用层渗透到更基础的 “0-1” 创新层面,实现真正的全面超越。
中国在科技领域的创新之路还很长,但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,前景一片光明。我们有理由相信,未来会有更多像 DeepSeek 这样的中国创新成果,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。你觉得呢?中国下一个会在哪个领域实现弯道超车呢?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。
